西铁中院成立第二批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
6月4日上午,在第五十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在西安市政府举行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聘任仪式,对环境资源审判作出贡献的首批专家进行表彰,并为新聘专家代表颁发聘书。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波,党组成员、副院长古晓,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炳淳,接受表彰、聘任的相关专家,西安、安康铁路运输法院主管环境资源审判的副院长、环资庭负责人,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法宣处、综合执法支队有关人员及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环资庭全体干警参加了聘任仪式。仪式由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古晓主持,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环资庭负责人朱爱琳介绍了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成立及运行情况,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古晓宣读了《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表彰张新寿等9名专家的决定》,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法宣处处长杨军霞宣读了《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聘任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的决定》。与会领导为受表彰的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为受聘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田义文教授和冯慧主任分别代表受表彰专家和受聘专家发了言。据介绍,环境资源案件专业技术问题与法律问题交织,涉及生物、农业、化学、土壤等众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原则,疑难、复杂问题较多。特别是环境污染具有间接性、复合性、潜伏性等特点,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较难认定,往往需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作出评判。由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周期长、成本高,成为法院在办理环境资源案件、生态环境局在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鉴于此, 2018年3月,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联合原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建立了陕西省首家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首批聘请了张新寿等21名专家。专家库成立以来,受聘的技术专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环境资源审理,以出庭发表意见、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提供咨询等各种方式,帮助解决环境资源审判中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环境资源案件的审判质效;受聘的法律专家充分发挥其理论优势,在法院审判机制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建立、“秦岭”“安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建设中出谋划策,极大提升了环境资源审判的影响力。专家库不仅服务于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案件审理,而且专家库专家多次受邀参与全省其他法院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针对专业问题出具专家意见,加速了案件的审理进程。
随着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案件数量、类型的增加,以及西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进,首批专家库涵盖的专业领域已无法满足环境资源审判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实际需要。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协商决定,在首批技术专家聘期届满之际,结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需求,对《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建立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及专家参与环境资源审判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扩容专家库专家的数量,延长专家任期,对参与专家库建设和案件审理的专家进行表彰,启动第二批专家的遴选工作。此次遴选将水、土壤、大气、固体废物、野生动植物等涉及民生福祉的领域作为选聘重点,经公告、专家申请、评审委员会审核等程序,面向全省遴选了王卫东等60名专家作为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专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田义文教授作为受表彰的专家代表表示,被邀请担任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专家,既是荣誉,又是使命和责任。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的建立,为环境资源审判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融合的平台,全体专家学者应倍加珍视这个平台,齐心协力,努力将这个平台建设好,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以期实现环境资源审判与学术研究的共荣共生。
受聘的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代表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冯慧表示,感谢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的聘任,愿意倾尽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和生态环境局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资源案件客观公正地审理、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添砖加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炳淳表示,环境保护是一项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与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联合建立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标志着西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和司法工作高度衔接、共同发展。建立技术专家库,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共建生态环境,将为西铁的环境资源审判及西安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对提升西安绿色发展、增强“绿水青山”保护力度、建设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高波院长首先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铁两级法院法院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西铁两级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中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